本来,朱远国内的官员们接到消息后,也多数同意边境统帅的作战计划。
可没想到,国主力排众议,一言否决。而理由则是国库吃紧,暂不宜大动兵戈。
众臣无奈又无奈,只得作罢。背地里却又一次嘲笑这倚慈主的懦弱无能。
这狗屁理由,他们这些深知国情状况的大小官员们岂会相信。
对于他们这位国主一向的孱弱,众臣已经司空见惯。
可万万没想到,在这等一劳永逸的利国大事上,他还是如此无胆怕事。
一般来说,处于宫苑之中,大体都是母以子贵,而朱远国在这一任国主上,却是少见的子凭母安。
倚慈主虽软弱,却有一位睿智强势的国母为其把看局势。
偏偏国母对这唯一的儿子疼爱至深,而这份强势又只对外,不对内,故而,她也没什么掌控国家的野心。
只要不是什么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其余都由倚慈主说了算。
因此,朱远国虽摊上这样一个国主,但由于一个好母亲的缘故,倚慈主的位子坐得很安稳。
一直以来,国内也没有因为倚慈主的无能而出现什么不可收拾之事。
官员们每每想到这些,而又牢骚满腹之际,真不知该到何处去发作。
在这等出兵征讨埃羯国的国情要事上,有位高权重,且有识的大臣心系国安。
斗胆僭越国主,直接上奏国母。具言此事的利害关系。
可当国母知道所谓何事后,很客气又较随意的就驳回了大臣们的上奏。
用她的话来说:“区区一个僻壤小国,真如跳梁小丑一般,众卿大可不必兴师动众。
此事于国来说,也无甚大碍。有其余三国出兵便已足够,卿等遵依慈儿说的做吧。
至于其他三国对此事的反应,也无需太过顾虑,由外交官员负责圆说即可。”
朱远国不参战,余下三国虽是对这国家的内情早有耳闻,可面对这种一推二五六的答复,仍是有些不高兴。
但大事要紧,为了自己日后关河安宁,三国倒也没有改变原有的计划。
战前,只告诉朱远国,不参战无妨,但必须守好自己的边境,不容许任何一个埃羯人从北面逃走。
否则,他们三国的作战计划失利,对谁都没有好处!
作为盟友,朱远国本就在此事上理亏,外交官得到回文后,自然一口应下。
三国对他们已经算是很客气了,如果再不识大体,恐怕盟友变敌人也不是不可能。
平白无故树立三个不可小觑的敌对国家,朱远国也不愿意。
一应作战物资准备充分后,三国边境统帅分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埃羯国发动了进攻。
结果,长达两个半月的出征下来,最终的战况令人简直无法相信!
三国集结军队合计三十七万多。然而,战后仓皇返回的军士都不足五万。
从那些残存将士战战兢兢,口不择言的述说中,三国才了解到事情的大概经过。
原来,当他们合计的军队进入塞廓大沙漠后,首先迎接他们的,不是埃羯国的战士,而是沙漠中无比险恶的生存环境。
沙漠里土物干燥,多风沙,且地形松软。
这些往日未曾体会过的另类行军环境,综合起来,对于第一次踏入沙漠中的三国军士来说,足以形成致命的因素。
虽然战前已有派出前沿哨兵打探,而各国统帅早先也有意识到水土不服的这方面因素。
可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一感。
真正的环境感触,还是他们踏入这片土地后,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毕竟,在以前,他们这些军士从来也未曾到过这片沙漠。而这时,又不能虎头蛇尾,那样的话,他们对谁都无法交待。
埃羯国本土战士可以不太受影响,三国军队却根本无法适应。
过不多久,还未遇到敌人,他们就白白损失了几万士兵,情况不可谓不凄惨!
而那些埃羯国的战士们,就好像是在跟他们捉迷藏一般,往往出现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
层出不穷的偷袭扰乱,面对不熟地形,面对补给不足的水源,面对不时出现的沙尘暴,地陷涡流……
面对种种于己不利的因素,在进入沙漠将近两个月后,他们无数次遭遇敌人,可总是收效甚微。反观己方,却是苦不堪言!
士兵的作战情绪已经跌到了谷底,整日人心惶惶,根本无法凝合成有效杀伤的战斗力。
三国统帅已经有了些后悔,战争过程中,死伤难免,可是这种无谓的牺牲,怎么看都不值!
如果当初能审视一点,具言上陈。那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同袍,白白横死他国。
看着越来越糟的态势,万般无奈下,他们均已萌生了退意。
彼时,再清点人数,已剩下了二十余万。
而他们后方的粮草供应,由于他们已深入了沙漠腹地,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早在半个月前,已彻底失联。
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粮食急剧缩减短缺,造成了极大的军心不稳。
即使暂时用一些偏法来弥补,可那也是权宜之计。他们已没得选择!
计议一定,三国军士开始在各自统帅的带领下,踏上返程。
途中,埃羯国的战士神出鬼没,凭借着无往而不利的熟悉地势,不断袭杀。
在又一次失去为数不少的几批断后士兵,三国军队终于离着自己的国家近了。
到了这时,他们不得不分兵而行,由不同的三个方向返回各自的国家。
三方分兵后,他们的战力,无疑又下降了一大截,因而他们的警惕性更加大增。
一路急行军,都盼着争取短时间内进入己方的国土边境。
尽管他们已经很小心在意了,可该来的总会来。
埃羯国不遂他们愿,三国军士上下,心里明镜似的。敌方不会这般轻易让他们安然离去。
他们已经料到必有一场吃亏的苦战,可惜对此无法知之甚详。
敌暗我明,因为地势的看似大同小异,实则复杂多变。导致他们无法得晓埃羯国具体的伏击地点。
而他们所能做的,便是在小心警惕中,加快行军步伐。
很意外的,三片沙漠中寻常可见的波动荒丘里,就在三国军士回国的必经之路上,三国军士各自遭遇了他们步入沙漠以后,最大的一次伏击战。
埃羯国的战机把握的很精准,面对险峻的境况,他们已来不及再行退避,唯有拼死一战!
一方是蓄势待发,三方是人困体乏,心力疲惫。
几乎同时爆发的三场惨烈激战下来,三国军队十不存七,被俘者甚多。
突如其来的一战,使他们遭受了根本性的打击。而战前不过拥有十五万余战士的埃羯国,就要比他们好太多了。
即使在三国军队的疯狂反击下,由于当时各方面的悬殊太过厉害,他们也并没有过于损失惨重。
等到战后经由统计,他们的战士留存,仍有着将近十万。
倚仗着完美的主场优势,埃羯国的战士们取得了一场总体伤亡较小的逆袭。
这一骄人的战绩,被载入了埃羯国的历史中,称之为“咕里荒三大捷”。
经此一役,三国损兵折将,着实伤了不少筋骨。
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仅是一处边境战事,竟会消耗掉他们如此多的兵力。
可这又能怨谁呢?这一切有多半的原因,是由他们的自大造成的。
如果不是他们那过于膨胀的盲目,如果他们能够稍微清视一些,做到最基本的知己知彼,最后的结局也不会这样悲惨。
偏偏这样大多数人都熟读的兵理战策,上到阁僚大臣,下到边关将士。
关键时候,无端的瞧不起作祟,竟没有一个人将之摆到明面上来。
地形勘察,战局把握,统帅的错差心理,这种种原因确是此次战争惨败的一方面。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无外乎他们藐视对手。
自视甚高,难免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或许也是咎由自取。
三国悔得肠子都青了,他们真想吃后悔药来弥补。想法虽好,可又上哪去找。
接踵而来,由此次失败的战争,引发出的一系列恶果,开始一一显现了出来。
而最令他们头疼的,还是此后临近埃羯国边境的防守问题。
他们各自的国家,可不止这一处需要兵力。此次大举动兵,国内可以自由抽调的兵力,已被消耗一空。
他们无力再阻挡埃羯国的犯边。战后一年里的余月间,四方都偃旗息鼓,陷入了短暂的平静中。
第二年开春之际,令三国头疼的麻烦终于来了,埃羯国沉寂不久,再次开始发动劫掠。
经过上一次大胜仗后,埃羯子民们的生活水平,并未因此而改变多少。
国内的矛盾局面,积累日深,完全不是一场胜利的战争就可以解决。
这场战争自始而终,所起到的作用,只是稍微缓解了一下国内的尴尬。
话又说回来,也正是这场胜仗,让埃羯国上下的希望更添数分。
看起来,他们还是有出路的。因此,埃羯国第二次对外发动大规模的劫掠,也就更加肆无忌惮,气势汹汹。
边境连连告急的战报,尽数传回四国国都。四国各自的国主,除朱远国外,其余对此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