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求援人员还没到太原之时,李渊便已经得知了杨广被突厥兵围雁门关的消息。
之所以如此快速,便是因为这些年来,李阀一直都在注重情报人员的培养,毕竟,身处在乱世之中,形势可谓是瞬息万变,上一秒还打了个大胜仗,但下一秒说不定就被谁给灭了,若是消息不灵通,难保不会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
而从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李阀这些年来对于情报人员的培养没有白费,这些情报人员并不是只享受资源却办不成事儿的可耻之辈。
但即便是知道了这件事,对于是否救驾,李渊也是敲不定主意,毕竟这件事的干系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从个人角度,李渊是不想去救驾的。
要知道自从杨广登基以来,李渊便刻意低调起来,就像是乌龟一样龟缩在并州,丝毫不敢轻举妄动,生怕被杨广寻个由头,结果了自己,也就是最近几年才一点点的显示出李阀之主的气概。
不过就算是李渊一而再、再而三刻意的收敛锋芒,却因为生性好马,圈养了不少良马,所以惹出一场事端,被朝廷平白无故加了个“图谋不轨”的罪名,险些遭到革职查办。
虽然知道就算是没有这个由头,也会有另一个由头来惩罚自己,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那时的李渊还是陷入后悔的情绪之中,悔不听自家夫人的话啊,若是听从了窦夫人的劝谏,哪能发生这种事。
只不过一想起窦夫人,李渊便是一脸愁苦,在历史上窦夫人本来应该在两年前便去世,但这些年里李玄霸亲自为其调养身体,虽然逆天改命,为其续命,但身子骨儿这些年里却是越来越差,实在是令人担忧。
而在经历了这场变故后,李渊还是担心什么时候会飞来横祸,因此日子过得越发谨慎,凡事委曲求全,都快有些神经质了。
要知道身为一方门阀之主,过成李渊这样儿的,也是天下独一份儿了。
不过也幸亏李渊日子过得越发谨慎,凡事都要委曲求全,要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应对杨广这位表弟对自己的‘盛情’。
要说杨广对李渊盯得可真是紧啊,虽然说每个势力都会向其余势力安排细作,但再多又能多到哪里去呢,哪像杨广一样,光这些年里发现的细作都能够组成一个百人队了,李渊没发现的还真不知道有多少,实在是欺人太甚。
但又不得不忍耐,装作什么都没发现的样子,还要通过每日与众好友饮酒作乐,不醉不休的行为,装作一副贪财如命的模样,只要有机会,无论多少,能贪就尽量贪,用意无非是以这种胸无大志的行为来麻痹杨广,以这种自污的行为来掩饰自我。
如此就算是杨广也不能说什么了,果然这些行为使得杨广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戒备。
只是就算如此李渊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生怕为自己及家人招来祸患。
因此即便不时耳闻目睹四方群豪风起云涌举旗起兵,内心有时候也难免有些蠢蠢欲动,要知道那些起兵的反王,身份地位什么的完全不能与自己相比,四大门阀的名头可不是说说的,底蕴雄厚,特别是自己的三子玄霸突破宗师,李阀青黄不接的短板被续上后,内心更是煎熬,但杨广前些年盯自己实在是太紧,恐怕自己刚刚起兵就会有大批兵马前来剿灭自己,因此也就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但是,每每想到那一支支肆虐着的起义军队,李渊就疼的心如刀绞,他们破坏的可都是我李阀的底蕴啊。
因此每次想要起兵剿伐他们时,都会想起对自己虎视耽耽的杨广,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强行压抑着自己的内心冲动,谨慎地镇守着治下那一亩三分地。
可以这么说,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杨广压制下,李渊的最大心愿就是保护好自己的一家老少,能够平安度日,自己家族嫡系不衰落就是祖宗保佑,祖坟里冒青烟了,那些想法也不过在梦中过过瘾。
因此,围绕这个对李阀之主来说小的不能再小的目标,李渊挖空心思,处处小心谨慎,该装糊涂时便尽量装糊涂,该表现的时候则表现得滴水不漏,这么多年下来李渊可谓是心力交瘁。
而且这些年下来,族中对李渊的不满也越来越多,若非三子玄霸突破宗师,李渊这个家主都有些名存实亡了。
因此得知杨广被突厥大军围困的消息时,心中不由有些快意,风水轮流转,你杨广也有今天。
但这可不是李渊拿不定主意的原因,毕竟那不过是个人恩怨,只要对家族有好处,就算自己再受多一倍的委屈又算的了什么呢。
好在李渊还有人可以商量,急忙将自己的四位嫡子叫到书房议事。
……………………
李渊书房内,李渊与自己的四个嫡亲儿子相对而坐,四子分别为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
虽然李渊并不是只有这四个儿子,但有资格参与议事的却只有这四位,即便四人中只有李建成一人成年,最小的李元吉甚至还不到十五岁。
而有资格参与议事的四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李渊正妻窦夫人所生,也就是嫡子。
在嫡子这一身份的加持下,即便四人中李元吉表现得有些不堪造就,也有参与正事的资格,至于庶子就没有这种待遇了,除非他表现的及其优秀,才有可能被重视,古代嫡子与庶子的地位差距由此可知。
“怎么样?你们都看了这份密报了吧?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们该不该去救驾?”
看着四人传阅着看完这份密报后,李渊便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
轮流传阅完后,听到李渊的问话,四人并没有立刻回答,先是沉默了一小会儿,默默思量着该怎么表述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