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寺里的气氛变得异常的肃杀和紧张,这是第二天的午时,离天海处斩的日子,只剩下一天的时间。
大半的僧人并不知道,为什么凶手已经抓住了,却还要把他们都集合在大殿之中,洛阳府尹王兆辞也不知道,永王和狄仁杰到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金龙寺的老僧人站在左边,和悟恩大师一起到金龙寺来的僧人,站在右边。”
狄仁杰话毕,殿中的僧人互相看看,也不明白狄仁杰到底想做些什么,他们朝着四周看看,周围旅贲军面容肃杀,永王坐在狄仁杰的背后,神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僧侣们互相看看,然后依照狄仁杰的吩咐,开始一左一右分成了两队。
左边的人数显然要多的多,所谓金龙寺的老僧人,便是打一开始出家,便在金龙寺的僧人,他们的神情迷茫,并不懂狄仁杰此举的意义何在。狄仁杰看向右边,右边的人数则只有十几个僧人,他们皱着眉头,低着脑袋,似乎有什么心事似的。
狄仁杰瞧了瞧,这些站在右边,跟随者悟恩一同到金龙寺来的僧人中,有着道衍和宏念等人,狄仁杰满意的点了点头,案子的真相在他的心中全部浮现出来。
“金龙寺的主持悟恩,并不是一个僧人,他的本名,叫做沈裘!”
“沈裘?”
“沈裘是谁?”
左边的一众僧人互相讨论起来,反倒是右边跟随者悟恩一起到金龙寺的和尚们,低着头沉默不语了。
“三十五年前,西南道一带,有一恶匪淫贼名叫沈裘,善用一种叫做月见花的毒药,良家妇女无数,将她们囚禁在山中密林的山寨之中,数十年里作恶无数,因为善用毒药,从未有人见过他的长相,只知道他的右臂之上,刺着一条蛟龙。”
狄仁杰话刚说到这儿,底下便是一片的哗然,这堂堂金龙寺主持,在狄仁杰的口中空口白话就说成了是淫贼恶匪。永王注意着站在右边的道衍等人,他们似乎没什么反应,也不吭声,只是一直低着脑袋。
王兆辞也被狄仁杰口中的话所震惊,想要问些什么却被永王拦下,让狄仁杰接着说了下去。
“后来西南道御史派兵围剿,山寨覆灭,救出了寨中的妇女,但是沈裘还是带着十几个亲信逃走,从此再也没见过这个人。”
“往后数十年间,都未曾听过沈裘这个人出现,一个淫贼恶匪,逃窜的时候更是没带走多少钱两,还带着十几个亲信,他们如何才能活下去又不被官府发现呢?”
狄仁杰说到这儿的时候,他走了几步,底下的僧众一直望着狄仁杰,期待着他的答案,但是狄仁杰却没有着急说话,他走下了殿,走到右边道衍等人的身边,在他们的身边转了一圈,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道衍等人把头埋的很低,一直不愿意抬起头来,对狄仁杰的话,似乎也没有丁点的兴趣,只是一直低头,默默的念诵着佛经。
“当然是出家了!有谁会想到和尚,竟然是Y贼恶匪呢?”
狄仁杰说到这儿的时候,招了招手,站在永王身后的徐言从旅贲军中挤了出来,走到了堂前狄仁杰的身边,他递上一卷卷宗,这是悟恩大师的资料。狄仁杰接过卷宗,慢慢的打开了卷宗。
“上面记载,悟恩三十五年前出家为僧,在江西洪州永安寺里出家为僧,根据记载,三年之后他便成了永安寺的主持,一个刚刚剃度出家的僧人,那一年也不过三十岁,短短三年就成了一寺主持,即便是小寺庙,想来也是极不寻常的一件事。”
殿中的僧众琢磨了片刻,点了点头,三年便能成为主持,不要说极不寻常,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哪怕是佛祖转世,恐怕也办不到这样一件事。
“如果本官的推断不错,悟恩能够在三年之内成为主持,是因为,他与他的一众亲信,将永安寺里原本的和尚和主持,屠戮殆尽,占据寺中,自己当上了主持。”
僧众面色铁青,这事情非同小可,屠杀一寺之人,鸠占鹊巢,这是天大的罪过,他们的脑海里还回想着悟恩大师往日里的模样,在如何也难以将他和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淫僧恶贼联系在一起。
“往后数年间,悟恩...不,应该叫他沈裘,他与他的亲信表面装作行善的高僧,虽然得意安身,但是匪性难改,偏居在西南道一带,对他们的追捕一直没有停止,始终也不是个办法。于是沈裘,想到一个办法,他们放弃了永安寺,各自也僧人的身份去全国上下各地的寺庙里。”
“就这样,沈裘带着还是孩子的你们,到了金龙寺来。”
狄仁杰话毕,指了指道衍等人,道衍紧绷着的神经似乎一下子就松了劲儿,他的身子一软,长叹了一口气,明明是夏季,身子却一个劲儿的发着抖,面色铁青,好像是刚从冰天雪地之中走来似的。
“又过了几年,玄奘法师自天竺归来,佛教大兴,一时间能够一睹这天竺经文,便是名扬天下的高僧。这一点勾起了沈裘的兴趣,他将先前的亲信全部招来,他们一起以各地僧人的名头,拜见玄奘法师。”
狄仁杰话说到这里的时候,旅贲军才缓缓的将天海大师从佛像之后带出来,天海大师皱着眉头,神情悲悯,一只手掌放在面前,摇着头念诵着佛经。
“天海大师,沈裘等人要挟玄奘大师交出天竺佛经的条件,就是以各地寺庙中的僧人的性命吧,他们本就是穷凶极恶的贼匪,杀人对他们来说丝毫不在意。玄奘大师,为了保护僧人的性命,才得以妥协吧。”
狄仁杰问了问,扭头看向天海,天海大师点点头。
“得到了天竺的经书,沈裘等人平步青云,一举成了高僧,寺内的地位越来越高,沈裘不满足于此,于是几年之前,他逼死了金龙寺原来的主持,将主持之位,交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