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安政五年(1858年),幕府没有获得敕命就与西洋诸国签订通商约定。
这样打破治政规则的举动,带来的是“戊午密旨”的出现,而密旨的出现又引发了安政大狱的开始,“戊午之难”由此展开。
其实,小朝廷将旨意送给齐昭,其用心十分险恶——别看旨意里好像都是劝和的好话,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以密旨的形式出现呢?既然以密旨的形式出现,其实就是授齐昭以“大义”,希望水户藩忍耐不住就此发动......
PS: 资料更新: 1,作品相关里更新了《安政大狱的部分处分名单》; 2,关于“戊午密敕”到达水户时间的疑问: 有一种说法,敕令下发是安政五年八月八日,同月十六日到达江户的水户藩邸,3天后送达幕府老中手中(八·十九)。 但实际上,从京都到江户的距离是 370 公里,如果八天到,则每天的行程必须达到46公里,而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1,从陆路上进行,因为关卡众多,极其耽误时间,因此步行先被排除;至于纵马狂奔,东海道上只有幕府的紧急信使才可以,密旨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同年和历六月二十一日,幕府五老中联合向京都上书,“宿继奉书”(驿站间紧急传送,即“马不停蹄”),但六月二十七日京都才接获,这期间是六天。 因此陆上八天的话密旨无论如何也到不了的! 2,至于海路,首先,直到幕末幕府也没允许客船直航到江户,因此乘船大不易;其次,当时的辩才船从大坂到江户最快是7天,平时都是十几天,而且同样有幕府水军检查。 这么算,走海路密旨八天也到不了。 所以,书中依然是“八月十六日到齐昭父子手中,八月十九日摹本被送交到幕府老中手里”,但旨意下发的日期被模糊了。
首页
书籍详情
写书评
章节下载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