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安政二年(1855年)四月初,长崎奉行小栗忠顺拜访了伊豆下田港,和下田奉行江川太郎左卫门交谈后坚定了“以扶桑金易海外银”的决心,之后他便继续前往江户述职——“以金易银”的牵扯甚多,老中们在去年就收到了小栗的提议,但直到最近才召集他回江户当面商议。
坦庵先生知道,既然幕府特召小栗返回,那可能是中枢已经对此已经有了定论,此策十有八九必然施行,但自己在之前从未收到任何风声。小栗特意......
PS: 1,马掌和国王--信息来自百度 1485年,英吉利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决战。此役将决定锁定王位的得主。 战前,马夫为国王备马掌钉。铁匠因近日来一直忙于为国王军队的军马掌钉,铁片已用尽。请求去找。马夫不耐烦地催促道:“国王要打头阵,等不及了!”铁匠只好将一根铁条截为四份加工成马掌。当钉完第三个马掌时,铁匠又发现钉子不够了。请求去找钉子。马夫道:“上帝,我已经听见军号了,我等不及了。”铁匠说:“缺少一根钉,也会不牢固的。”“那就将就吧,不然,国王会降罪于我的。”结果,国王战马的第四个马掌就少了颗钉子。 战斗开始,国王率军冲锋陷阵。 战斗中,意外的不幸发生了,他的坐骑因突然掉了一只马掌而“马失前蹄”,国王栽倒在地,惊恐的战马脱缰而去。国王的不幸使士兵士气大衰,纷纷调头逃窜,溃不成军。伯爵的军队围住了国王。绝望中,国王挥剑长叹:“上帝,我的国家就毁在了这匹马上!” 战后,民间传出一首歌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2,米国的“北太平洋和中华海探险考察计划” “北太平洋和中华海探险考察计划”,是米国官方组织的考察。 1853年6月21日,米国海军上尉海博山姆(A.W.Habersham)奉命制定了这一计划。 舰队由瑞英格德(Cadwallader Ringgold)指挥,共出动5艘全副武装的军舰,分别是: 单桅战舰“文森尼斯”号(旗舰,800吨,10门炮,约200人)、螺钉船“约翰•库克”号(载重530吨,3门炮,70人)、双桅战舰“海豚”号(400吨,5门炮,70余人)、纵帆船“库伯”号(88吨,1门炮,20人)、补给船“约翰•肯尼迪”号(520吨,3门炮,40人)。 舰队从米国的诺福克出发,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至新加坡、马来半岛,之后到达香港。 到达香港后,因瑞英格德船长身体不适,改由约翰•罗杰斯(John Rodgers)接任指挥。考察队在香港短暂停留后溯广州湾北上,计划走水路到达北京,途经福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再由黄海至海河。 后来他们发现根本无法走水路进入北京,遂返航至上海后向东航行到琉球、扶桑藤枝市等地,再北上至堪察加半岛后返航至鄂霍茨克海,向黑龙江进发。 时值克里米亚战争的胶着期,米郡的到访令鲁西亚军倍感兴奋。当时鲁西亚军一直靠鲁米公司从加利福尼亚运送来的补给苦苦地支撑着。 一名鲁西亚军官说:“从加利福尼亚拿到补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只要战争持续进行,我们国家的全部资源无非就是浆果、鱼、野物肉和一些植物的根。” 米国考察舰队到达黑龙江河口地区,向俄国军舰提供了补给,并就远东地区的形势等问题与鲁西亚交流。 1855年9月15日,舰队从鄂霍茨克海返航。 1856年回到米国。历时两年多,行程达4 000余海里的探察活动结束。 此次考察活动收获颇丰,更正了米国原有的远东航海图中数不清的错误,获得了大量新数据,增加了米国战舰在深海险境中持续航行的经验,“在暴风最强烈的季节完成了从北太平洋至旧金山区域最壮观、最伟大的环球航行”。 PS: 海博山姆根据考查日志整理成书——《我的最后一次巡航,欲达之地及所见:造访马来、琉球、中国沿海、台湾、日本、堪察加、西伯利亚与阿穆尔河口》,于1857年在费城出版后立即成为米国了解远东形势的畅销书,次年即再版。
首页
书籍详情
写书评
章节下载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