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纵横小说App,新人免费读7天
已抢580 %
领免费看书特权

唐代称呼漫谈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官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liu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例如薛用弱《郁轮袍传》中,“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此称呼多见,聊举几例,《隋唐嘉话》卷上有记载太宗为秦王时与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对话,秦王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另《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国公对大家说:“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或“郎”等;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候,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例如《李德裕全集校笺》中,收载的李德裕为唐武宗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例如,《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姬水客注)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姬水客注)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当时称呼女子,也常常将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称呼,例如在《齐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饶州刺史齐推女,适陇西李某。……先生诘之,不伏。乃命追阿齐旨”。夫妻之间,丈夫称呼妻子也可如此称呼,这个也是从古传承下来的,例如《酉阳杂俎》中记载了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旧唐书·卷一O一·辛替否传》,辛替否在给睿宗的奏折中有:“昔陛下为皇太子,在阿韦之时……”《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从祖兄子巨源传》中有:“于是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故得今上辅政,阿韦参谋……以阿韦临朝,以韦温当国”。

另外,唐代妇女嫁人后,一般被尊称为夫人,但是前面所贯姓氏为女子姓氏,例如《唐国史补》写道:“苗夫人,其父太师也(苗晋卿——姬水客注),其舅张河东也(张嘉贞——姬水客注),其夫延赏也,其子弘靖也,其子婿韦太尉也”。又如《朝野佥载》卷一,杭州刺史裴有敞疾甚,令钱塘县主簿夏荣看之。荣曰:“使君百无一虑,夫人早须崇福以禳之。”崔夫人曰:“禳须何物”。再如《北梦琐言》卷八:张褐尚书典晋州,外贮所爱营妓,生一子。其内苏氏妒忌,不敢取归……苏夫人泣而谓诸子曰:“诚有此子,吾知之矣”。而正史如《旧唐书》中亦多有此记载,例如《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中亦有记载:“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渤传》中称呼崔发的母亲为“韦夫人”:“逢吉等奏对曰:‘崔发凌轹中人,诚大不敬。然发母是故相韦贯之姊……韦夫人号哭,对中使杖发四十,拜章谢恩,帝又遣中使慰安之”。而《新唐书》,中亦复如此《新唐书·卷七七·后妃传上·昭德王皇后传》:“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请设奠,有诏祭物无用寓,欲祭听之”。《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附玭传》:“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纵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未见从夫姓称呼者也。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唐代称呼漫谈姬水客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liu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例如薛用弱《郁轮袍传》中,“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此称呼多见,聊举几例,《隋唐嘉话》卷上有记载太宗为秦王时与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对话,秦王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另《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国公对大家说:“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或“郎”等;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候,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例如《李德裕全集校笺》中,收载的李德裕为唐武宗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例如,《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姬水客注)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姬水客注)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当时称呼女子,也常常将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称呼,例如在《齐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饶州刺史齐推女,适陇西李某。……先生诘之,不伏。乃命追阿齐旨”。夫妻之间,丈夫称呼妻子也可如此称呼,这个也是从古传承下来的,例如《酉阳杂俎》中记载了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旧唐书·卷一O一·辛替否传》,辛替否在给睿宗的奏折中有:“昔陛下为皇太子,在阿韦之时……”《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从祖兄子巨源传》中有:“于是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故得今上辅政,阿韦参谋……以阿韦临朝,以韦温当国”。

另外,唐代妇女嫁人后,一般被尊称为夫人,但是前面所贯姓氏为女子姓氏,例如《唐国史补》写道:“苗夫人,其父太师也(苗晋卿——姬水客注),其舅张河东也(张嘉贞——姬水客注),其夫延赏也,其子弘靖也,其子婿韦太尉也”。又如《朝野佥载》卷一,杭州刺史裴有敞疾甚,令钱塘县主簿夏荣看之。荣曰:“使君百无一虑,夫人早须崇福以禳之。”崔夫人曰:“禳须何物”。再如《北梦琐言》卷八:张褐尚书典晋州,外贮所爱营妓,生一子。其内苏氏妒忌,不敢取归……苏夫人泣而谓诸子曰:“诚有此子,吾知之矣”。而正史如《旧唐书》中亦多有此记载,例如《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中亦有记载:“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渤传》中称呼崔发的母亲为“韦夫人”:“逢吉等奏对曰:‘崔发凌轹中人,诚大不敬。然发母是故相韦贯之姊……韦夫人号哭,对中使杖发四十,拜章谢恩,帝又遣中使慰安之”。而《新唐书》,中亦复如此《新唐书·卷七七·后妃传上·昭德王皇后传》:“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请设奠,有诏祭物无用寓,欲祭听之”。《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附玭传》:“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纵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未见从夫姓称呼者也。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五姓七家

更新时间2010-1-2212:34:57字数:2587

来历:

资治通鉴》卷二○○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冬十月壬戌诏略云: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

《太平广记》卷一八四《七姓》条引《国史纂异》: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这就是唐初闻名的禁山东士族自为婚姻事件。诏令中涉及到唐人所盛称的崔、卢、李、郑、王五姓,其中李姓有两望,崔姓亦有两望,故姓氏而言则称“七姓”,或称“五姓七家”。

故此所谓的七姓十家中的七姓是指:清河、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陇西、赵郡李氏,而十家是七姓中最显贵的十支: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

恩怨史:

太宗皇帝李世民扫平群雄龙兴宇内,诏群臣作《氏族志》厘其等第。而群臣共议,以山东清河崔姓为天下第一。太宗盛怒,斥之再三,乃以帝姓李为第一,后姓长孙为次,而崔姓为其三。门阀之盛只此略可洞见。方当其时,门阀有五姓七宗。最为门阀冠冕,是为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陇西李、赵郡李、太原王。彼此婚配,不屑他姓。其家每拥户万余,势力倾城。

唐代风气以娶到五姓女为荣,与五姓女结婚比当附马更有吸引力。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说自己富贵之极,但平生仍有三恨,一是不以进士及第,二是不娶五姓女,三是不得修国史。以堂堂宰相之尊,在政府之中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以如此显赫的地位仍然不能娶五姓女为妻,得不到高门的认同,五姓之高傲可见一斑。

唐室想下嫁公主,清河崔氏都嫌弃大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并非纯种汉人,而看不起他们,拒绝迎娶大唐公主。

据《旧唐书‧杜兼传》载,文宗欲把真源及临真公主配予士族,士族却不愿为婚,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向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新唐书‧诸公主传》亦载宣宗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为婚,良有以也”

士族竟敢违背皇室的联姻意愿,可知他们仍然是瞧不起当朝天子。唐代虽是李家天下,但是高门大户仍然抗拒与皇室通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李渊本身有胡族血统,因此他日后虽贵天子,但仍不免受到山东士族的轻视,双方在门第上有如此差异,所以各大士族都不愿与李唐通婚。

太宗深恨山东士族对李唐皇室的轻视,为抑制山东士族地主,曾下禁令其诸子的王妃、公主的选婿,一律不与山东士族联姻。但是魏征、房玄龄、徐世绩等不理太宗禁令,千方百计与山东大族通婚,为的只是希望透过此举提高本身在政治、社会上的地位。这三人都是唐室功臣,而且深受太宗赏识,但他们仍认为与山东士族通婚是他们的光荣,这就可以见到士族集团在初唐的巨大力量。

强大的士族力量令到中央的施政受到具大的影响,政令无法贯彻执行。当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士族集团在社会之中有具大的影响力,因此当士族不予合作时,中央政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政府为了令到政令可以迅速推行,就必须要对士族集团作出妥协。

但是太宗时对于高门大族的容忍力已经到了极限,“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我不解人间为何重之。。。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给。”于是他采取断然措施,命高士廉修《氏族志》一书,用来降低高门大房在社会上的力量,希望可以打破自曹魏以来的门阀政治。

在《氏族志》之中,高士廉以立功、立言、立德为评定士族高低的标准,大幅降低山东士族的排名,把李唐皇室提升到第一位,而本来天下大族之首的清河崔氏就排到较后的位置。太宗命高士廉所修的《氏族志》,明显是对当时门阀的一大反击措施,目的就是要打破高门大户垄断政府官职、社会上所享的各种特权的一种有力的回应。

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看最新章节

海量好书免费读,新设备新账号立享
去App看书
唐代称呼漫谈
字体
A-
A+
夜间模式
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
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
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