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青石县,薄雾还没散尽,县医院门口已经停着一辆崭新的白色医疗车。车身上印着“苏氏集团AI医疗帮扶”的蓝色字样,车侧面的窗户敞开着,能看到里面整齐摆放的便携检测设备、远程会诊屏幕,还有几个装着药品的白色药箱。
林辰正蹲在车旁,检查设备的固定装置,苏晚晴拿着一份山村名单,站在他身边轻声念着:“今天要去的是最远的三个村——赵家岭、李家坳和王家沟,都是离县城四十多里的山路,李院长说赵家岭有位独居的张奶奶,腿不方便,半年没做过体检了,咱们得先去她家。”
李院长带着两个年轻医生走过来,手里提着装满早餐的塑料袋,递给林辰和苏晚晴:“山路不好走,你们先垫垫肚子,我让小王和小李跟你们一起去,他们熟悉村里的路,还能帮忙做检查。”
林辰接过早餐,咬了一口温热的包子,笑着点头:“麻烦李院长了,等我们回来,再跟您说村里的情况。”说完,他钻进驾驶座,苏晚晴和两个医生坐在后排,医疗车缓缓驶离县城,朝着山野深处开去。
出了县城,柏油路变成水泥路,再往后,就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车子颠簸得厉害,苏晚晴手里的水杯晃出了水,她连忙扶住杯沿,看向窗外——路两旁是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种着玉米和土豆,偶尔能看到几间散落的土坯房,烟囱里飘着淡淡的炊烟。
“前面就是赵家岭的岔路口了,得下车步行,”小王突然开口,指着前面一条狭窄的山路,“车开不进去,只能停在这儿,咱们背着设备走上去,大概要走四十分钟。”
林辰把车停在路边的空地上,和大家一起把便携设备、药品从车上搬下来,分装在几个背包里。苏晚晴背起一个最轻的药箱,刚走了两步,就被路边的石头绊了一下,林辰连忙伸手扶住她,把她背上的药箱换到自己身上:“你跟在我后面,小心脚下,这山路太滑了。”
四月的山野,草木已经泛绿,路边的野花星星点点地开着,空气里满是泥土和青草的清香。小王在前面带路,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时不时拨开路边的杂草。小李跟在后面,跟林辰聊着村里的事:“赵家岭总共就二十多户人家,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看病特别不方便,上次有位大爷发烧,硬是扛了三天,等我们去巡诊才发现是肺炎。”
林辰听着,心里一阵酸涩。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带着他去镇上看病,也是走这样的山路,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卫生院。那时候他就想,要是能在家门口看病就好了,没想到现在,他真的带着设备,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帮老乡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四十分钟后,终于到了赵家岭。村子里很安静,只有几只鸡在路边踱步,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小王领着大家走到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前,推开虚掩的木门,喊了一声:“张奶奶,我们来给您做体检了!”
屋里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一根木头拐杖,看到他们,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哎呀,是小王啊,快进来坐,快进来坐!”张奶奶的屋子很小,只有一间卧室和一间厨房,墙上贴着泛黄的年画,炕上铺着洗得发白的褥子。
林辰把便携设备放在炕边的小桌上,打开电源,笑着对张奶奶说:“张奶奶,我们给您测个血压、血糖,再做个心电图,一点都不疼,您别紧张。”张奶奶点了点头,慢慢伸出手,林辰轻轻帮她消毒,然后按下血糖检测键。
“血糖6.1mmol/L,正常;血压135/85mmHg,稍微有点高,平时少吃点盐就行。”设备用方言提示完,林辰又帮张奶奶做了心电图,结果也都正常。张奶奶听了,松了口气,拉着苏晚晴的手说:“以前总担心自己身体不好,没人管,现在你们来了,还带着这么好的机器,我心里踏实多了。”
苏晚晴从药箱里拿出一瓶降压药,递给张奶奶:“张奶奶,这是给您的降压药,每天吃一片,要是有不舒服,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过来的。”张奶奶接过药,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
离开张奶奶家,他们又去了村里其他几户人家。有位患有糖尿病的大爷,之前一直没规律测血糖,林辰帮他测完,发现血糖值高达11.2mmol/L,连忙联系市医院的内分泌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给大爷调整了用药方案;还有个五岁的小男孩,总说肚子痛,小李检查后怀疑是蛔虫,苏晚晴从药箱里拿出打虫药,教孩子的奶奶怎么喂药。
中午,他们在村里一户人家吃饭。女主人煮了一锅玉米粥,炒了一盘土豆丝,还有几个自家腌的咸鸭蛋。大家围坐在小桌旁,吃得很香。男主人看着桌上的便携设备,好奇地问:“林经理,这机器真能跟城里的专家说话?要是我们晚上不舒服,能不能找专家啊?”
林辰点头:“可以的,我们在村里的卫生室装了信号增强器,您晚上要是不舒服,去卫生室就能联系专家,要是走不动,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也会过来。”男主人听了,眼里满是高兴:“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黑灯瞎火地往县城跑了。”
下午,他们又去了李家坳和王家沟,直到傍晚才往回走。返程的路上,苏晚晴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轻声说:“今天虽然累,但看到老乡们的笑脸,觉得特别值。就是有个问题——有些老人行动太不方便了,就算我们去了,他们也难得出门,要是能把设备再做小一点,像手机一样,他们自己就能在家测,就好了。”
林辰心里一动,苏晚晴的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之前的困惑。之前他总想着在便携设备上增加功能,却忽略了“极致便携”的需求——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哪怕是笔记本大小的设备,也很难自己操作,要是能做成手机大小的检测模块,插在普通手机上就能用,就能真正实现“在家检测”。
回到县城后,林辰顾不上休息,立刻给技术部打电话,把这个想法告诉王副总监:“我们要做一个手机大小的检测模块,能测血糖、血压、血氧,通过蓝牙连接手机,用APP显示结果,还能一键发起远程会诊。体积一定要小,操作要简单,老人一看就会。”
王副总监听了,也很兴奋:“这个想法好!现在的芯片技术已经能支持这么小的模块,我们可以用柔性传感器,把检测探头做得更薄,再简化操作步骤,最多两周就能做出原型机。”
接下来的两周,林辰和技术部每天视频沟通,调整模块的设计方案。苏晚晴则忙着联系芯片供应商,定制柔性传感器,还找了几个老人,了解他们对手机APP的操作习惯,把APP界面做得更简单——只有“开始检测”“查看结果”“联系专家”三个大按钮,字体调得很大,还有语音提示。
两周后,第一台手机检测模块的原型机做出来了。林辰特意带着原型机去了青石县,第一时间找到张奶奶。他把模块插在张奶奶的老年机上,按了一下“开始检测”按钮,对着张奶奶的手指轻轻一扫,三秒钟后,手机屏幕上就显示出血压和血氧数据,还发出方言语音:“血压130/80mmHg,血氧98%,一切正常。”
张奶奶惊讶地看着手机,又看了看林辰:“这么小的东西,真能测出我的血压?太神奇了!”林辰笑着点头,教她怎么发起远程会诊:“您要是不舒服,就按这个‘联系专家’按钮,就能跟城里的医生说话了,一点都不麻烦。”
张奶奶试着按了一下,手机屏幕上很快出现了市医院医生的脸,医生笑着问:“张奶奶,您身体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啊?”张奶奶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连忙说:“我挺好的,谢谢医生,谢谢你们给我这么好的东西。”
小李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发给了苏晚晴。苏晚晴看着视频里张奶奶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她给林辰发消息:“我们成功了!这个模块要是推广开来,能帮到更多行动不便的老人。”
林辰回复她一个笑脸:“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做更多适合基层的设备,让每个老乡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
夕阳下,林辰站在张奶奶家的院子里,看着远处的山野,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手机检测模块的突破,只是基层医疗帮扶的一小步,但这一步,却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在那些偏远的山野里,在那些不起眼的土坯房里,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还有很多温暖需要传递。而他和苏晚晴,会带着这份初心,一直走下去,让AI医疗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渴望健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