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焦恩骏登上了前往湾湾的飞机。
告别任权等人后,孟超开始收心,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首先,他列出清单,盘点自己当前的收入。
香江拍戏和《少包》这边,自己总收入27000元。
《可惜没如果》连使用权带演唱酬劳13000元。
给叶导买金老鼠,花了8000元,最近租房加各种开销5000元。
也就是说,孟超现在兜里差不多27000元的现金。
至于华仔那边,专辑销量节节攀升,已经接近20万专。
但是账面上赚的钱是一回事,回款是另一回事,实体专辑的回款很慢。
唱片公司压货给经销商,经销商卖出后才结算,这个链条可能拖到半年以上。
加上公司预留保证金防退货,歌手实际拿钱可能还要往后拖……所以孟超常听说孙南抱怨回款慢。
但趁着现在有空,哪怕孙南不在魔都,孟超心心念念的单曲计划,也不得不开始了。
1999年录制一张主流规格的单曲,成本主要集中在编曲、配唱、制作人和硬件投入上。
商业级制作需准备3万-7.5万元人民币,而低成本方案,比如简化编曲、制作人兼任多职可控制在2万元以内,当然,实际费用需根据制作目标和资源整合能力具体评估。
也就是说,哪怕孟超有27000元,也要悠着点,不然随时可能入不敷出。
面对抖出家底的孟超,孙南电话里宽慰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灰心,虽然少是少了点,但穷有穷的录法,实在不行我借给你。”
对此,孟超心中已有打算,如果实在不够,他会跟任权和李彬彬借点钱,实在不行,释小龙反正还小,“老婆本”足够丰厚,借点无妨。
不过,借钱这种事情,其实很伤感情。
不到万不得已,孟超尽量自己来解决。
当然,这年头什么样的单曲容易火,孟超心中早有定计。
他不是科班出身,没这么多讲究,就是要词句简单,高潮朗朗上口,能够快速让人记住,并且传唱。
这就是孟超对自己单曲的要求,说白了,他就是想要弄一首“口水歌”。
他脑海中存储着不少优质曲目,未来二十多年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他不敢断言全部掌握,但那些流传较广、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品,他脑海里基本都有储备。
然而,一首歌曲能否走红,光靠作品本身过硬的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其中牵涉的因素极其复杂。
即便抛开创作者的主观努力,时机是否恰当、运气成分如何等难以捉摸的因素,也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为放眼未来,原唱默默无闻,翻唱版本却意外引爆市场的现象,实在是屡见不鲜。
蔡建雅很早就演绎过《红色高跟鞋》,然而真正让这首歌响彻大街小巷的,却是多年后短视频平台上涌现的各式翻唱演绎。
王星凌的《爱你》曾经沉寂许久,谁能预料到会因为某个综艺舞台上掀起的“怀旧情怀”而重新翻红,成为席卷一时的热门金曲?
杨宗炜的一首《洋葱》一直无人问津,直到歌手平安唱出“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的剥开我的心”直接爆红。
难道能质疑蔡建雅、王星凌、杨宗炜这些歌手的演唱实力?
或者认为《红色高跟鞋》、《爱你》、《洋葱》这些作品本身质量存在缺陷?
因此,面对这些活生生的先例,即便是手握未来金曲的孟超,也绝不敢打包票说,只要提前拿出那些后世爆红的歌曲,就一定能确保成功。
之前《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和《可惜没如果》属于售卖版权的交易,孟超只要能卖出去就行,至于观众是否喜欢,对他而言影响不大。
作品走红固然可喜,哪怕反响一般,他也不亏,毕竟人情和报酬已经到手。
但如今孟超要亲自发行个人单曲,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推出单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市场盈利,歌迷和普通听众是否愿意买单,才是衡量成败的第一标准。
说白了,衡量专辑是否成功,大卖赚钱才是第一要务。
孟超追求的不是曲高和寡、有口碑无销量;他渴望的是口碑与销量双丰收,甚至退一步讲,哪怕评价不高但市场反响热烈,他也能够接受。
不少新生代偶像初入歌坛时,常被指摘“演唱技巧青涩”、“作品旋律过于通俗”。
比如TFboy的《《青春修炼手册》》,却依然凭借狂热的粉丝支持,专辑销售成绩照样能问鼎榜首。
某些在网络上爆红的神曲,被诟病“旋律幼稚”“歌词无脑”。
比如小潘潘/小峰峰的《学猫叫》,却能却能在音乐榜单和短视频平台上强势突围,登上央视晚会,其传播广度足以碾压众多标榜“艺术价值”的作品。
还有一些出身草根的歌手,仅凭一首特别贴近大众生活、甚至略带“乡土气息”的歌曲。
比如,的凤凰传奇《最炫民族风》,早期被视为“农业重金属”,但广场舞场景统治力无敌,各种线下商业演出邀约源源不断。
孟超对可能产生的争议毫不在意,更不畏惧所谓的“嘲讽”,诸如“形象出众但作品平庸”之类的评价,他完全可以当作是对自己的另类褒奖。
只要歌曲能流行起来、带来实际收益,那么其他的一切纷扰,都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所以,神曲核心逻辑就是旋律要魔性(3秒入脑)、歌词要痛点(爱情/伤痛/乡土)。
按照这个思路,孟超拿着笔记本,在一众经典曲目中搜索,最终选择了《2002年的第一场雪》、《老鼠爱大米》、《等一分钟》这三首王炸神曲。
全都是几乎可以刻进DNA级别的歌曲,彩铃时代的霸主,十分符合孟超的要求。
当然,所谓的版权之类的问题,孟超肯定是提前完成了注册。
第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2004年横空出世,叨郎靠这张专辑狂销270万张,彩铃收益碾压同期天王天后。
第二首《老鼠爱大米》,创下单曲月下载600万次的吉尼斯纪录,让杨成刚一首歌赚足1.7亿,甚至衍生出同名电视剧和小说。
第三首《等一分钟》,最初是写给任贤齐的,被拒绝后,直接发到网上,没想到刚刚发出去仅仅一天的时间就火遍了全国,为移动公司赚了一个亿,当年唱哭了无数人。
当然,孟超还有备选,比如《两只蝴蝶》《最炫民族风》《求佛》了………
孟超在三首歌中再三考虑,还是把《2002年的第一场雪》删了,第一是习惯了开头那句,如果唱“1999年的第一场雪..”怎么唱怎么别扭。
二则1999年全国普遍下雪的情况并不多见,夏天强行唱,有点牵强。
至于另外两首,孟超综合考虑,毕竟是第一次发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等一分钟》歌词朗朗上口,抒情神曲,翻车几率不高。
《老鼠爱大米》可以留着,等彩铃时代直接发力。
毕竟,再过几年就是彩铃时代,到时候用来砸其他歌手的场子,想想就刺激。
在录音棚待了这么久,他懂行情,魔都广播大厦录音棚,他可用不起,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家物美价廉新开的录音棚。